公司动态

南宫NG28【回望75年·广饶辉煌】农业兴 农民富 农村美 向着农业现代化加速迈

作者:小编 点击: 发布时间:2025-04-20 08:45:03

  南宫NG28【回望75年·广饶辉煌】农业兴 农民富 农村美 向着农业现代化加速迈进——新中国成立75周年广饶“三农”发展综述1949年,我县粮食总产量约6.182万吨,其中小麦总产约1.57万吨,玉米总产约0.517万吨;

  数字往往最有说服力,从这些数字的飞跃足以可见,新中国成立75年来,广饶农业发展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广饶,农业生产方式较为传统,如今,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机械广泛应用,高效灌溉、精准施肥等技术不断推广;政策大力扶持,农民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单一粮食种植向多元化发展;农村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曾经为温饱发愁到如今迈向小康……广饶正以崭新姿态,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行,用一个个亮眼数字,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金黄的玉米、碧绿的菜地、多彩的果园……金秋九月,乐安大地到处涌动着丰收的喜悦与希望。在李鹊镇黄河三角洲高端优质粮食智能示范区的千亩示范田里,瀚翔家庭农场的两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间紧张忙碌着,收割、脱粒、秸秆还田一气呵成。“高科技种田就是省心,今年又是个丰收年!”看着金黄的玉米粒装车、烘干、入仓,农场负责人田照深高兴地说:“现代农业让咱新一代农民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啦!”

  总面积一万亩的黄河三角洲高端优质粮食智能示范区项目,整合先进信息技术,搭建“耕播、水肥、植保、收获、仓储”五大智慧操作系统和一个智能农业管理平台。依托分布在田间的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设备,平台实时监测小麦墒情、虫情、气候、苗情“四情”,为农场提供科学的生产管理解决方案。“农户足不出户就能一键操作远程灌溉、施肥管理等农务,实现粮食全产业链自动化作业。”李鹊镇智慧农业技术中心主任崔帅介绍说,借助数字化田间管理技术,建成后南宫NG28,示范区可节省人工90%以上、节水40%以上、节肥节药15%以上,优质小麦、玉米年产量可达到3000万斤以上。

  黄河三角洲高端优质粮食智能示范区项目只是我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初期,广饶粮食总产量仅有6.182万吨。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实施,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198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翻了一番多,成为全国工农业总产值首批翻番的县。党的以来,我县深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根基。2024年,在李鹊镇守凤家庭农场探索试验“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的“三作三收”轻简高效种植模式,集中连片试种200亩的试验田亩均粮食单产达到1680公斤,比传统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增产约480公斤,实现“吨半粮”的阶段性高产目标。“这种模式看似比传统轮作模式复杂了一点,但的确能够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轻轻松松实现‘吨半粮’目标。”农场负责人刘廷义说道,“三作三收”模式已经尝试种植了3年,效果很理想,明年还会继续种植。

  我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我镇连续试验‘三作三收’种植模式,获得了农户的支持和认可,增产增收效果比较明显。”李鹊镇党委、镇长刘文钊介绍说,“三作三收”种植模式充分利用耕地空间,创新实行“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3种作物“轮作+套种”复合种植,不仅不影响冬小麦、夏玉米播种,还能多收一季春玉米,实现高效利用土地,达到增产增收效果。

  既要吃得饱,也要吃得好。75年来,广饶“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品种更加丰富。经济作物生产蓬勃发展,蔬菜水果琳琅满目,品质不断提升,并且实现跨地区、反季节供应,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更加丰富。作为全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大王镇引进总投资1.05亿元建设黄三角蔬菜种业基地项目,年可生产蔬菜良种约3亿粒,打造了“从育种到销售、从种子到筷子”的一体化蔬菜产业全链条发展共富新模式。12家育苗基地、30个蔬菜园区和43家蔬菜销售中心嵌入蔬菜产业链条,蔬菜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温室大棚、智能农牧场的不断发展,拓宽了农业发展新空间,推动肉蛋奶、蔬果、水产品等供给持续增加,更好满足人们多元化食物需求。截至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51家,家庭农场947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家庭农场9家。2024年1—4月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103家,完成营业收入184.68亿元。

  广袤乡村是农民群众的家园,把乡村建设得美好、宜居、便利,农民群众才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走进大王镇吴家村,整齐的大街小巷全部硬化,墙壁粉刷一新,路面上一尘不染。在村民广场的儿童娱乐区,几个小朋友正在家长的陪同下玩耍嬉戏,不亦乐乎。“以前,村里下了雨以后是一片泥泞,很不好走,车也进不来,有些巷道也通不开,跟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谈起村庄这些年的变化,村民卜庆端感慨万千,环境好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饶农村百废待兴,基础设施建设几乎从零起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县持续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有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尤其是党的以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水电路网加快建设,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乡村呈现新气象。

  在稻庄镇叶家村的集中供水点,村民们拿着水桶刷卡后,清澈的纯净水便哗哗流出。2023年,该村安装了净水设备,对原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理后,完全达到直接饮用的标准,并且24小时免费供应,满足了村民喝上健康纯净水的愿望。“前几年村里全部吃的是自来水,现在村‘两委’为全体村民办了一件好事,安上了矿泉水设备,比以前的水好了很多,还没有水锈,随到随打,都是免费的。”村民李可爱说道。

  2023年,全县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8.23公里、改造危旧桥梁4座,建设乡村振兴样板公路11.54公里,涉及6个镇街、31村,共计32个建设项目,硬化面积48.9万平方米,全县县乡公路公路以上占比由2022年的60.4%提高到63.5%,城乡居民出行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创造有利交通出行条件。同时,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由“清脏”向“治乱”“美化”转变,投工投劳3.4万余人次,清理“三堆”、垃圾死角等4000余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开展农村残垣断壁整治专项行动,坚持全面摸排、因户施策、以点带面,以“小切口”推动“大整治”南宫NG28,盘活宅基地36.6万平方米。同时,在全县选取21个重点整治类村庄,实施45个涉及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等内容的环境提升建设项目,切实补齐村庄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紧盯农村厕所、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重点任务,努力实现从基本达标迈向提质升级。着重培育先进典型,实现干净整洁的“家庭点”向“村级线”到“区域面”的扩张,以点串线、连线成片,全域建设、全域提升,累计建成县级以上“美丽庭院”1.8万余户,全县累计成功创建各级示范村179个。此外,全县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以“绣花功夫”打造了“红色印记·阳河故地”、“孙武湖畔·康养胜地”等各具镇街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片区,形成“点上有精品、线上有风景、面上有颜值”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样板。

  2023年,1.1万名小学适龄儿童平稳有序入学,县职业中专改扩建等工程顺利推进,普通高考、春季高考再创佳绩,创建为全省首批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启动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为9处镇街卫生院和259处村卫生室更新医疗设备,国家卫生镇创建实现全覆盖,基层首诊率达到61.8%,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力做好“一老一小”服务,新增养老床位50张、幼儿托位316个,被评为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县。

  一件件实事加快解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走进山东东方花卉有限责任公司花卉种植基地,争奇斗艳的红掌、竹芋、凤梨等各种鲜花姹紫嫣红,工人们栽植、管护、打包,忙得不亦乐乎。“天天在《党宣言》陈列馆、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附近上班,好像免费旅游,每年还能收入将近4万元,日子越来越红火。”在公司打工的附近村民李秀芹说道。

  刘集支部是山东省最早成立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保存了《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由农村党组织传播、使用和保存的珍贵文献。而坐落于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不远处的山东东方花卉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吸纳周边群众来这里打工,从事花卉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的“红绿双赢”之路。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广饶群众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等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奠定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党的以来,广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持续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3年,实施以工代赈工程17个,新开发公益性岗位2989个,城乡低保等社保标准进一步提高,255名脱贫享受政策人口纳入特困供养,发放救助金235.12万元;1253人发放孝善养老金349.542万元;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富民生产贷、“齐鲁富民贷”3.19亿元……在党和政府好政策的加持下,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脱贫只是基础,带领群众致富才是根本。我县各级各部门持之以恒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外出务工、加快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在刚刚成立的广饶街道颜徐老粗布共富工坊内,十台老式织布机有序排开,伴着咯吱咯吱的织布声,妇女们忙着赶制老粗布床品。颜一村充分利用村内闲置资源,精心打造了“颜徐老粗布共富工坊”,主要生产老粗布床上用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我们颜一村是个大村,人口比较多,闲置妇女也很多,共富工坊解决了三四十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每人每月可增收2000余元。”颜一村妇联主席成春美介绍说。

  如今,在广饶,一个个共富工坊体量不大,却使村民和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蕴藏着推动共同富裕的巨大能量。我县探索实施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行动,坚持党委统筹、村企联建,引导企业将合适的生产经营环节、消耗品订单等布局到农村,因地制宜培育来料加工型、产业赋能型、特产带动型、电商直播型等6种类型共富工坊,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为基、村企联动、多方共赢”的共富乡村建设新路径。2023年,我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5537元、29433元,分别增长5.4%、7.5%,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89:1,全市倍差最小。

  多年来,我县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南宫NG28。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9月22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到来。在乐安街道中赵村,丰收时节与梨“相约”皇尊蜜梨采摘节拉开帷幕,现场不仅有精彩的演出,还有趣味“啃梨”、“得梨得利”套圈、“梨王争霸”等趣味小游戏,吸引了不少游客参与其中。本次采摘节期间,除了蜜梨采摘,还将邀请直播团队,对广饶各种特色农副产品进行推介,让游客们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还能一站式尽享“广饶美味”。“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探索乡村旅游、农家乐、特色采摘等相关服务,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培育壮大特色乡村文旅产业,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带动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乐安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委员邓晓莉说道。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落后,广饶农民群众的娱乐活动基本在田间地头上。20世纪50-70年代,农村扫除文盲、发展文化事业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党的以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极大丰富,农村文化事业实现长足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持续提高,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75年来,广饶农业生产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革,农民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重大任务作出系统部署。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县正锚定建设农业强县目标,扎实抓好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更加壮丽的“三农”新篇章。

  #理响黄河口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创新实干事争一流 #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走在前开新局 #我们的新时代 #强信心稳经济促发展#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标签:
热门产品